殷商文化实地调研的论文报告
(14级经管学院 土建学院 飞行学院 机械学院)
摘要:“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为大力发扬殷墟文化,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趋势,跟从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对殷墟的实地调研,本论文从财务管理·交通运输·建筑学·工业设计学等方面展现殷墟文化,侧重展现了其历史价值以及对现在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当代中国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光大安阳殷商文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殷墟文化 发扬 走出去 中华文化
调研目的
光大安阳殷商文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调研对象
殷墟。
调研方法
实地调研·网上搜索等方法。
一、殷商文化的总体概论
安阳殷墟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於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了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这是殷商等于商朝的一个最好的证据。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这时的国力达到鼎盛时期。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开始衰落了下来。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非常大的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大型战争和大规地模建建造琼宫瑶台,大量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大兴土木,就像秦朝一样,导致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讨伐商王纣,一直打到了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奴隶们不愿意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去卖命,于是纷纷倒戈于周。着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牧野之战。这场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
商代经历多次迁都,商代屡次迁都的原因,就商代各诸侯国在河北地区的密集分布和长期经营来看,可能不完全是重新修筑都城,而后商王携同王族百官自旧都迁往新都。商代屡次迁都的原因已有很多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孔安国、孔颖达、蔡沈的避水患说,柳诒徵、郭沫若、丁山的游牧说,冯汉骥、王玉哲、傅筑夫的游农说,张光直的追寻青铜矿源说,黎虎的王位纷争说等等。现在看来,屡次迁都的原因可能主要与王位继承有关。商代实行兄终弟及制,较之父子继承制王位的代换就要频繁得多,争夺王位的斗争也就更为激烈。从中丁到阳甲九世之间,出现了“九世之乱”,《史记·殷本纪》说:“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比九世乱就是接连九世乱。丁山《商周史料考证》据甲骨文资料印证说:由兄终弟及制又引出了兄弟之子的争位,“这在甲骨文的祭典里,也颇见其痕迹。……弟兄叔侄之间争夺王位如此的激烈,这就是有名的‘九世之乱’。”直到春秋时期宋国的政局也是各国之中最不稳定的,其主要原因仍是宋国在延用商人一贯的兄终弟及制。屡次迁都与王位斗争激烈的现象是同时存在的。一代新王在争得王位以前,由于实行分封制,他当时的身份可能已经是一国诸侯,是一支支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封国和城邑。那么在他争得王位时,就有可能并不前去旧都即位,而是在自己的封国内自立为王,所以到他的王位得到众人承认时,商朝的都城也就自然而然地迁到了一处新都。都城虽是新定,城邑却可能是旧有的。群臣虽有迁徙,商王却可能并没有移动。
二、不同角度论殷商文化
(一)建筑学论殷商文化
殷商,这一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
殷商宫殿宗庙。它以独特的风格,巨大的规模,严谨的规划而建造的各种宫殿宗庙王陵而使人感到震惊。它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价值是对后世中国发展的巨大财富。在1961年3月它成为国务院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第三十届世遗会将中国安阳商代遗址殷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人们对它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首个由中国国家机构全面负责,独立挖掘的大规模古建遗址,在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大师先后主持下,连续十年15次的挖掘才基本完成。
在成就方面,它在建筑上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商代的建筑成就就好像一座巨梁坚实的筑起了整个中华的建筑系统。①夯土技术的成熟,它源于穴居时代,起初人们以木棒拍打穴帮,使地面更加坚定,后来广泛应用于筑城,立墙,墓坑回填等。商代都城全部城墙均系用夯土分段筑成。夯土技术的社会实践经验对商周的许多建筑活动都有很大影响。②以木结构为主,土木结合的房屋建造方式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殷商宫殿的地上部分因经过了3000多年的破坏,现已损毁全无,但从甲骨文以及后世记载来看应能推出个大致。经过发掘,从地下未发现砖瓦残片来看,大概如《吕氏春秋》所说的“茅茨土阶”当时基本房屋结构是以木架为骨,以草泥为皮的。③柱础技术,将柱下放础,以石为础,这是防潮防震的极佳方法。④类四合院布局,极大地体现了当时的人文思想(虽然这只是在是奴隶主之间)。⑤已经可以利用人工材料,如用于排水的陶制三通管,其上而且具有防滑兼美观的绳纹及弦纹,且这种装置在3000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沿用。⑥风水,殷商宫殿环水而建,负阴抱阳,以阴阳调和的思想为主导,是非常符合现代阴阳学说的,⑦先进的测量技术。那时候人们已经会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平,以及用水测地平等。
商代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历代建筑的发展。她的美,独一无二。
世界遗产委员会曾给予它高度的评价:‘它可以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媲美,它的真实性,完整性,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
(二)工业设计论殷商文化
龙标识。在殷墟的大红门上,每一侧都有一个红锣,红锣上面有一只金龙。龙,自古以来都是王权和地位的象征,所有历代统治者都钟情于将龙的图案印在不同的地方,以显尊贵。殷墟门上的这对金龙与我们平时认识的龙有所不同,它们构造简单,龙的尾巴没有那么长,围成一个圆不显得多余。简单的构造,这条龙环绕在红锣里,显得高贵端庄,这种设计很能代表古代设计的方法,简单而优美。
司母戊鼎。在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是世界迄今为止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它的闻名于世不仅指它形状的大,还有鼎上所设计的图案标识。鼎的耳部设计为浮雕式的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还有足上端浮雕式饕餮纹。鱼是吉祥的象征,首尾相连的鱼是设计上一个突出的地方。其中饕餮是传说中的好吃的野兽,将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青铜器,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金属器物,自从发现了青铜可以造物,人们就用它来制造各种各样的东西,在殷墟的博物苑里,陈列着很多由青铜铸造的东西,有小青铜鼎,还有供喝酒使用的珏,盛放东西使用的碗,盘。。。它们的形态各异。最让人记住的是喝酒的青铜酒杯,造型独特。在酒杯的上口处,有两个铁片,这两个东西的设计有两大特点,一是使酒杯看起来有美感,很独特,第二个特点很是实用,因为古代人都留胡须,这种杯子的构造刚好把胡子挡住,防止胡须进入酒杯。在殷墟,诸如此类的器物有很多,且个个美观实用,在设计美观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了实用价值,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现在设计者所学习的。
“亚”字陵墓。中国自古以来封建贵族思想十分普及。在古代,有地位的人死后都会有巨大的陵墓及陪葬的人或物。在殷墟中,陵墓的构造被设计成了一个“亚”字,古代的中国,“亚”字是地位的象征,代表着高贵,权利,而死后的人的陵墓被设计成“亚”字,也体现了死者的尊贵,这种设计方式在古代设计中是屡见不鲜的。
殷墟的设计,设计空间的构建和理念都很有特色,造型独特且内涵丰富,蕴含了殷墟悠久而且深厚的文化,是设计的极高境界。
(三)城乡规划论殷商文化
作为商朝后期都城,殷墟的后期布局与规划体现了商朝中后期灿烂的文明形态与统治制度,并且着重突出所处位置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性质。
1.都城布局
以宫殿区作为整个王都的布局中心,我国在商殷之时还处于城市发展阶段,都城完全是政治统治工具及权利的象征表达。最高统治者处理政务的居住场所必然会处在一个重中之重的地位。商朝中后期国力强盛,繁华程度大大提高,高层阶级统治地位便尤为重要。因此,宫殿区的地理位置无可替代。
独立的单元区拱卫宫殿区,中国早期城市由聚落形成,至商王朝之时,“大都大邑”成为其聚落形态最突出的特点,殷墟各个独立的具有源和功能的单元便是一个个居邑,而通常个个居邑都以血缘关系联合在一起组成的群体。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当时人们还是聚族而居,还没有与小城双重城桓。小城在先,大城是后来扩大的结果。在初建时,偃师商城的小城是按严格的规划设计修建之后的扩建,也是在此基础上有规制的进行。
依洹河而建,古时期,祖先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比较低下,只能对自然被动依赖,我国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依河而居是内在需要;同时还要处于地势较高的地方:一来河道两岸的沙泥沉积,土地较疏松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二来近水地区便于灌溉农田及人畜生活用水;再者,地势相对较高既可避免洪水泛滥时的冲击,又能防止低地潮湿不利生存。这也决定了,殷都无城墙的建筑风格。
2.都城布局影响
殷墟继承了前代的宫殿区为中心的布局特点,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之后的《考工记》就对这种布局特点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择国之中而立宫。《考工记》的内容是对前代各都城布局规划特点总结的结果,是经过几朝几代检验后的标准,因此记录下来作为后世的营都建国的典范。由此,以宫殿区为中心布局特点便成了之后我国历朝历代建筑宫殿的标准。唐代长安城,宋代东京城,以及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更是继承了宫殿区为中心的特点。可见,以宫殿区为中心的布局特点对我国都成布局的影响是深远的。
总之,通过对殷墟布局规划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殷商时期的历史,同时也能为研究我国后世的都成布局提供参考,还能为现代的城市规划以借鉴和启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财务管理论殷商文化
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从1928年10月13日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
殷墟的发掘,几乎完全改变了传统史观中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面貌,真实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为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
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殷墟文物表明,殷墟时期的手工业空前发达,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工艺水平极高。一些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如青铜冶铸、制玉、制陶、制骨、制车、纺织等都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这一时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出土的商代马车,大量使用青铜构件,独辕双套双轮,结构精致复杂,体现出高超的机械、青铜铸造等复合技术。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
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 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同时,以人祭、人殉、车马殉葬、兽祭等为代表的殷墟丧葬习俗,突出表现了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体现了当时的丧葬习俗。
但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理应受到最严格的保护,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自然会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时也理应得到文化旅游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殷墟难道没有为当地群众带来与旅游相关的收益吗?安阳市文物局副局长李晓阳则站在文物保护主管单位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政绩考核、经济发展、民生需求的多重压力,或许是导致殷墟重点保护区范围内违法建设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殷都区在一定程度上,也放大了殷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保护好殷墟文化。
(五)信息管理论殷商文化
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信息管理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以下几点则表明信息管理这一手段在殷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一:信息的收集。
殷墟是将殷商王朝的各类文物集中在一起,由此便有一个庞大的信息需要工作人员去处理。比如,玉器有什么,甲骨有哪些等一系列信息。而从这些东西详细的归类摆放就不难发现这些信息经过了收集与加工。
其二:信息的管理
当众多信息汇聚到了殷墟的管理者手中时,他们又是如何简单明了的处理掉这些信息?这必然有信息的管理,比如说通过每个墓地的编号,每个青铜器的名字等手段将这个庞大的信息进行了管理和处理。
其三:信息的扩散。
当殷墟博物馆成立之后,我们又是怎样知道这个地方,并且怎样了解这里的?在我看来就是由信息的扩散与宣传来引导的。这种信息的传输扩散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由电脑来完成的,而是由信息管理者通过一系列手段将殷墟所在地的信息传输出去的。
而且在我看来信息的管理其实不只是被殷墟管理者所应用。就殷墟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应用。殷商朝的如此众多的信息汇聚到殷商王朝,殷商王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就是通过属下的收集,古老的传递方式,然后将这些信息处理完成做出一些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布局与部署。
(六)会计学论殷商文化
我国的会计制度源远流长,在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记录计量到单式簿记复式簿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改革过程。
中国的会计命名源于西周,虽命名源于西周,但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商朝。甲骨文记载的钱币可以证实。当时把日常零星核算称作“计”,把对一段时期经济情况的综合考核称“会”。从古代“会计”字义上解释,是把管理者的绩效考核与日常的经济核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战国、汉代、一直延续到唐,中国财务制度从地方官吏的年终考核到把国家财政稽核的职能从财务行政系统中划分出来交于“比部”掌管,也就是当时的审计制度,一直到现在的县以上机构由统计局收集数据,人大审核,政府奖励,,纪委惩罚的制度。
提到财务,不得不说古代的钱币。我国古代曾以海贝壳充当货币,称之为贝化。现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大型的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小型的有货币拟枣贝等。以货币最常见。在殷墟常有伶鼬螺与海贝同墓出土,贝化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小贝十枚为一朋。
商朝流通的货币是贝币和甲币。贝壳和龟甲板从各国通过陆路或水路运往殷都。经过贝币加工、打磨、钻、刻、测量尺寸后把贝币分为:货币和铜币。贝币按大小分类为:大贝、壮贝、么贝、小贝、不盈小贝。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值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值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
甲币分四类:十朋为一大甲。值二千一百六 ;十朋为一亚甲,值五百;十朋为一小甲,值一百。
贝币从唐尧时以流通,经过虞舜、禹夏、殷商鼎盛,一直流通到周朝。东周平王以后至春秋末期,由于周王中央集权制的削弱,各个诸侯国纷纷自铸货币,在诸侯国使用。出现了用木质模板铸造整版的青铜钱币和金币,货币和铜币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被木质模板铸造整版的青铜货币所替代。
(七)电子商务论殷商文化
发源于太行山麓的洹水,静静的流淌在豫北平原,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她见证了3000多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兴衰的商王朝,也目睹了80多年来殷墟重见天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全过程。殷墟在向世人在向世人展现其历史魅力的同时,也探索出一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的产业新路,成为河南递向世界的一张美丽名片。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崛起,殷墟文化将被推向另一个高度。
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殷墟文化的发展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殷墟,是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历史文化资源宝库,从1928年开始发掘至今,殷墟出土的每一件文物和每一个遗迹都极具震撼力,维系整个中华文明不断章的甲骨文;世界独一无二的司母戊大方鼎;相当于六七个北京故宫太和殿的洹北商城。殷墟文化之厚重深远非常人所能想象,随着殷墟的开发,殷墟的纪念品也不断创下业绩新高世界各地来参观殷墟的人带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上殷墟纪念品,参观券,团购也是比比皆是。殷墟文化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殷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个更便捷的渠道。
在21世纪的今天,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马云的一番话,让21世纪的我们更专注于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对电脑手机情有独钟,而电脑手机上都有淘宝,天猫,京东等。据调查,高中生利用网络购物的占70%,大学生用网络购物的占95%。而对于殷墟文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将其推向另一个高度。如今的电子商务推出有关美食,旅游购物等多方面平台,殷墟团购券,纪念品的销售不仅仅只局限于小小的河南,可以说小到中国,大到世界
电子商务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将成为21世纪的潮流。
众所周知,经济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电子商务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电子商务更加普及,无论是表层还是内涵,电子商务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有百利而无一害,二者的结合将成为21世纪的潮流。
洹水静淌,不露不显,但并不影响她滋润万物;殷墟之美另世人赞叹;电子商务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是需要文化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时代!
(八)工商管理论殷商文化
殷墟作为殷商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安阳文化的代表。对殷墟的开发就体现了对殷商文化的开发与发展,对一个文化的开发,离不开的是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这就包括开发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而工商管理对殷墟文化的最重要影响就是在开发管理上,对于文化的开发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开发需要一个度,过度的开发会使得文化丧失了本身的传统理念,导致文化的商业化,开发的力度过于小,会导致文化本身知名度过低,无法引起人们的重视,无法让人们充分的了解传统文化,这些都是不成功的开发。
现在,殷商文化的开发就存在不彻底的开发的现象,本身文化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开发过程中没有真的与本地相结合,单纯依靠文化本身的知名度来吸引游客,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这种程度的开发不仅很难为本地带来实在的效益,而且会导致现有资源的浪费。那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应该是认识到殷墟文化的珍贵之处。殷墟是商朝的都城的遗址,距今三千多年,著名的甲骨文,司母戊鼎等都是在这里发现的,著名学者郭沫若曾经说过:“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就是这样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
同样作为文化古都,安阳的文化底蕴不输给任何城市,但是安阳的文化感确大大落后与其他城市,这就是因为安阳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很正确的确认自己的地位,虽然有很深厚的底蕴,但是却想着发展现代化都市,将文化作为城市名片去发展现代化工业城市,我想这也是文化城市的悲哀。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并且积极的发展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扬自己所长,才有可能成功。并且就当前形势来说,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所以只有真正的老老实实的发展文化产业,更好的开发殷商文化才能让是个三千年的古都更现往日辉煌。
(九)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殷商文化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所以殷墟文化资源丰富需要我们去开发,然后走出去。
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将殷墟文化推出去,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只有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发扬殷墟文化;才能把我们的产品带出去,才能由小到大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来开发殷墟文化,以利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要从我国现在的实际出发,还要着眼于国家长远的发展和安全。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考虑,加强对外合作都是一个大战略,应该不失时机地抓紧部署和实施。”“殷墟文化不仅要在河南省内开发,还要在国内,甚至海外扬名。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河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荡起涟漪。“河南艺术精品海外行”、“旧金山河南文化经贸周”、“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宝岛行”、“中原文化港澳行”多点开花,《风中少林》、《程婴救孤》、《木兰诗篇》、《风情河之南》、《云水洛神》等优秀剧目赴国外演出成功,少林文化、太极文化。 但是,产业表现毕竟是文化软实力的“硬指标”。以美国为例,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由美国制作与生产,美国影片的放映时间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一半左右,所以美国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国际影响十分强势。反观我省,少林文化和太极文化由于多限于拳术表演,没有产业链的延长和壮大,持续影响力受到很大局限。此外,安阳殷墟申报世遗成功后配套的文化产品开放设计却没有跟上,所以有游客反映:“来到这里印象深刻,但没有带走标志性的纪念品。”可见,缺乏产业的支撑,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就不免打折扣。殷墟文化需要产品的支撑,需要实物来开发。殷墟文化是世界的遗产,所以必须让海外人们知道.了解。带动整个殷墟文化走出去。
所以殷商文化必须走出去,中国文化必须走出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十)市场营销论殷商文化
2006年7月,殷墟遗址因“具有突出的价值、良好的管理和展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3处世界遗产,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申遗的成功不仅提高了殷墟古迹的知名度,也推进了殷墟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下对殷墟古迹的产业化经营给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理顺管理体制,不断整合,完善殷墟文化管理机构,组织体制。成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以负责殷墟保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做好工作,进一步整合殷墟文化保护的人,材,物等资源,做到合理分工,组织有序,优化配置。
二是要有明确的保护与发展思路,做好殷墟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响应《“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号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学习,借鉴其他文化古迹保护与宣传的成功案例借鉴,重视规划修编工作,组织专人去西安、扬州等文化遗产丰富地考察学习,撰写编辑文化保护工作指南。
三是明确建设殷墟大遗址公园的目标,启动花园庄村整体搬迁工程。像2009年1月,市长办公会决定全面启动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并选定花园庄村整体搬迁工程作为大遗址公园建设的首个项目是很值得提倡的,应该坚持不懈搞下去。举办殷墟大遗址公园保护与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向国内考古、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请教学习。
四是完善现有景区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对殷墟内的旅游服务环境进行整治。新增电子门禁系统、LED电子显示屏等,完善景区厕所服务功能,增设多媒体背景音乐广播系统,铺设的残疾人专用通道。同时,应该提升服务接待及管理水平,坚持对员工进行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培训,使员工服务水平、业务素质等符合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
五是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编辑出版反映殷墟文物保护和研究的书籍,如介绍殷墟近年来关于青铜器考古的新发现,介绍安阳民间收藏甲骨文的情况,介绍安阳殷商文化研究现状等等。组织开展殷墟遗址专题研究项目,举办文化交流会议与座谈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交流经验。
六是要进一步加强殷墟遗址考古发掘、文物和保护科技的研究,全面掌握遗址内的遗迹分布和保护动态。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已启动了殷墟布局课题研究,该课题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应该得到重视甚至必要的参与。
七是在国家5A级景区的基础上,继续完善遗址内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内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并或引导遗址内的村庄和居民把生产生活与遗址保护相结合(亦或参照花园庄搬迁模式),彻底解决困扰遗址保护与居民发展的矛盾。
八是要加强遗址内各文物遗址、遗迹的保护展示,在确保遗址、遗迹安全的前提下,着重对铸铜、制玉、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池苑,宫殿建筑基址、王陵大墓、车马坑等进行有效展示。
九是依托上述项目选择适合遗址公园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如实景演艺、农业生态园区等等。当然,具体项目要在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后确定。五是应当看到真正实现殷墟遗址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绝非几个部门可以孤立完成的,而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参与的系统工程。文物需要专业的保护和管理,但是文物保护实现却需要综合的管理体系和措施。因此在条件成熟时,可参考西安曲江新区、洛阳龙门石窟,鸿山遗址的管理和保护模式,进一步推进殷墟保护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十是,要充分利用学术研究新成果,丰富殷墟保护、展示和管理工作手段,加强殷墟文化的宣传,提高殷墟文化的普及水平,扩大殷墟文化的影响,让社会公众共享殷墟遗址保护与发展的成果,并自觉参与到殷墟保护工作中来。
(十一) 交通运输论殷商文化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车是古代中国陆上交通的主要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已经发明了车,夏代还设“车正”之职,专门管理车旅交通和车辆的制造。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殷墟出土的车是我国最早的车子实物。这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的一次重大发明与创造。以车子制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科技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殷代车子是木质结构,主要由舆、轴、轮、辕、衡、轭构成。由于深埋地下,年长岁久,出土时木质部分已全部腐朽,仅存遗痕和青铜饰件。考古工作者根据泥土中保留下来的车子轮廓,成功地对它们进行了剥剔和清理,经过复原,使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代车子再现于人们眼前。随着社会发展,车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人们对车子的重视,又促进了车子本身的进步。一方面,车子结构与系驾法向着轻便快捷发展,由单辕发展到双辕,由“轭靷系驾法”发展到“胸带系”驾,使车子更为合理也更为科学;另一方面,车子的作用也逐渐摆脱战场的束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主要工具。中国文明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车子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个物产的流通,也是一种交通的状况,这种交通状况已经不是说鲁迅说人走的多了也就成了路,那是开出路来让大马车走,也就是说它当时的交通,以及它的交通工具是非常发达了,我们发现了一个车马祭祀坑,这个车马祭祀坑也不同了了或者实证了,这里是商代的一个车马祭祀坑,虽然已经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神秘与威严。商代的马车不单供王宫贵族使用,也用于运输和征战。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小屯的宫殿区内有宽阔的大道,而且这些大道以经济地区向四面八方延伸,车道宽达8.3米,大型车辆可以并行。殷墟甲骨文中,有“行”“柝”和“车”的象形文字。“行”字就形象的反映了都城内道路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道路纵横交错,弯道由死角改为圆弧角,路边缘发现有夯实的痕迹。路面用鹅卵石铺砌,由此可见商代晚期的道路建筑艺术。以殷墟为中心的商王朝的经济地区已经有方圆数百公里,周围更有许多臣服商王的大小番国。殷墟出土的中国最早货币贝壳和占卜使用的龟板,大都是沿海的番国所供奉。如商代发达的青铜冶炼所需锡矿来自于遥远的南方,而出土的许多精美玉器,其原料则是来自河南南阳及至新疆和阗,这无疑证明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了一条通往祖国新疆和湖广一带的金石之路,它要比著名的丝绸之路早1200多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比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丝绸之路要走1200多年,刚才您讲的是非常辉煌的,非常壮观的当时一种交通事业,,他们已经懂得了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那个时候有了到度了他有了流通的欲望,他道路就产生了,有了这种道路就扩大了他流通的领域,他就通达,畅达,这样不仅是属于在地域之间的文化可以交融,或者一些不同的分素习惯可以交融,很多的物产可以交融。
看着这片王陵遗址,脑海中可以想象出这片土地承载过多少次宏大与血腥场面,或许还夹杂着撕心裂肺的呼喊以及众多的眼泪婆娑。这里,真正可以说是用血泪筑就的土地了。
商代王家陵园的发现和研究,让我们了解到当年王陵大墓的规模和葬俗,随葬品的数量和组合,人牲和人殉制度等一系列内容,证实这里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遗址。商代已经拥有十分强大的国力,否则不会有这么庞大的陵墓群,铸造这么精美的器物。3000多年前的商代如此繁华!
在感受完它的强大的文化底蕴之后,不得不回到它自身的现实问题上来:
首先就是交通问题,王陵处在相对偏远的郊区地带,掩映在一大片的果园与农田之中。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文化据点则影响不大,但是要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则显得有点偏远了点。经采访得知,一方面是因为王陵区兴建为旅游景点的时间比较仓促,很多是为了申遗做准备;另一方面与资金也有很大关系,还有就是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这些都多少有点偏离旅游建设的方向。再者就是景区内部建设的旅游吸引力不大,特别是对普通的市民,世俗化一些说,整个王陵区除了有几个展示厅之外就是一大片的草坪,形象化不够,更多的只能靠自我感受、想象,而这只能相对于少部分人。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问题使得王陵西区的墓葬只能做地表植物标识工作而无法建构足够大的展厅。第三,就是与王陵周边的环境有关,缺乏旅游的群聚性,这也让王陵失却了不少旅游的吸引力。
古书上记载,安阳殷墟这个地方,实际上就是商代晚期的都城,为什么说呢,就因为盘更迁都,一直到周武王伐纣,把这个商朝灭亡以后,变成一片废墟,指273年这段时间,商人呢在历史上是不断地迁的,他选择为什么选择安阳,安阳这个地方是比较好,你看现在的洹水,从西北太阳山那边流出来,然后经过安阳往中南流去,他这个西边是太行山,他的东北边是比较高的台历,殷墟这个就是更好像一个簸器一样,在簸器口那块,所以说地势很好,面对一片大平原,所以安阳这个地方也是天下之中,就是说对于全国进行控制,后来你包括商朝,到五军口打仗,比如到北边去打攻防土方,往东南去打这个乙方,都是从安阳出发,所以比较方便,还有安阳这个位置好,地理环境也比较好,他殷墟这个地方,现在是变成所谓一片农田了,这个原来你比如殷墟,过去真正像罗振玉他们管这个殷墟,没有土堆这个墟,就是虚讯的虚,为什么虚呢,虚者高休,古人建都全是高,高为什么,省着水淹了,旁边又有河便于取水,等它灭亡了以后,从变成了废墟,所以我们现在说殷墟,又加上土堆了,安阳这个地方土壤比周围也好,所以便于农业生产,所以说取水方便,用水方便,又没有河患,地势又比较高,土壤又肥沃,这样盘更选择这个地方是有道理的。
三、结束语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从我们安工学生众多专业角度都可以发掘探究出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成果。这充分证明了殷商时代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发展阶段,有其独立性和系统性。我们小组非常荣幸的惊喜的得出上述结论。
谢辞:衷心感谢小组各成员的辛勤付出,王夏冰老师的亲切指导!
组员:赵孟晖 学号14073310121 张一方 学号14073310112
赵金明 学号14073310212 连永芳 学号14073310203
石文生 学号14073410128 单 颖 学号14073410122
汪 涛 学号14073110133 杨 阳 学号14073110208
王晓玉 学号14073110219 田壮壮 学号14073110306
孙天群 学号14073510150 张路凡 学号14073710145
姚诗远 学号14073210157 付文博 学号14073610124
黄景伟 学号 14041810130 陈锦博 学号14134910114
时腾飞 学号 14041610134 朱 冉 学号14041810229
朱炳文 学号 14041610211 王 丽 学号14010510158
组长:赵孟晖 学号 14073310121 手机号 17839194185
指导老师:王夏冰